一座天工造物危乎高哉名扬四海的仙峰,一位穷乡僻壤勤学苦读终于考进朝廷的盐政高官,二者结缘就让这块道教圣地的人文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这位盐政官就是晏安澜(1851——1919),字海澄,又名虚舟。清光绪丙子科(1876)进士,近代著名盐政专家,晚清京官。镇安县青铜关月西沟悦爱村人。晏安澜履职清廷户部郎中主事、盐政院丞,曾“治盐数十年”。为国计民生,他钻研唐代以来盐法理论,频繁考察各省盐务,著有《盐发刚要》等书多部,其主张多被朝廷所采纳。光绪二十年,这位文官还上了武场,奋勇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。辛亥革命后,由于品高德正,治盐有方,又十分难得地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四川盐政使。蜀地7年,锐意改革,兴利除弊,制定章程,管理专卖,成效显著,政声远播。中华民国政府曾授予他“二等文虎章”、“二等大绶嘉禾章”的奖励。四川商民更赞扬他“莅川数载,清风亮节,有口皆碑。”政声人去后,晏安澜在京逝世不久,四川百姓自发为其在乐山县建立了“晏安澜祠堂”,成为永久的纪念物。
晏安澜十分热爱家乡镇安。他在北京做官时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,几次来游塔云山,见山上重新修建资金匮乏,他当即写信给陕西巡抚(巡抚是清代专门巡视各地军政、民政的官员),巡抚就一次捐赠塔云山8匹骡子运送的物资、钱财。骡子放牧在南翅峰南边坡上,至今还被当地人称晏安澜放马坡。光绪十七年(1891),晏安澜“服尽,携眷入都”前,又一次来到塔云山,会同倪端楷等社会贤达集资募款,并计划修建“塔云仙馆”。并挥毫为仙馆题了名和编写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对联:“五千言为道德宗,玉振金铮,今古乾坤真橐龠;百二关乃神仙薮,鸾翔凤翥,汉唐宫阙此蓬瀛。”后来仙馆于光绪三十四年建成,5间正厅,两层楼阁,专为远道香客设置的食宿之所,一次可容纳500人,为香客办了件大好事。他还倡导和动员当地百姓在塔云山麓栽植了许多松树,现在这些松树已盆粗,高大挺拔繁茂,见证着这位好官的品行功德,被当地群众称为“安澜林”。另外,这次晏安澜还将“塔儿山”改名为“塔云山”,使这座神山更具神韵和魅力。
关于晏安澜,民间的传说总与神灵联系在一起。在仙馆的西边崖畔有一个柱形石非常像蜡烛,传说晏安澜当年在去关中三原考进士前,先来到这里求神保佑他能榜上有名。敬完神后,一向刻苦攻读惜时如金的晏安澜就在这里看书温习,聚精会神得不知不觉天色已晚,夜幕降临。晏安澜正要离开找灯继续看书,忽然身旁一片光亮,只见一根巨型蜡烛在山上熠熠生辉,他高兴地继续捧书阅读,不知疲倦地一直学习到天明。天光一亮,他发现那根蜡烛原来是个石柱。他知道这是金顶慈航神灵帮助他,急忙跪拜后收拾行李前往赶考,结果果然考上进士,后来成了京城的盐政官,那块石头由此被他称为“蜡烛石”。
现在晏安澜的身影早已作古,但这个励志的故事却生生不息流传并感动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。